新闻动态

街上没人,商场冷清,工厂没人,就连农村也没人?究竟怎么回事?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10-11 18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83

最近这段时间,我走在城市街头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。街道上行人稀稀拉拉的,商场里顾客寥寥无几,就连以前热闹非凡的工业区也变得冷清了不少。出于好奇,我特意走访了几个地方,发现这还真不是我的错觉——城市的人气确实大不如前了。

记得上周末我去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逛了逛,放在三年前,这里可是人挤人,连找个地方歇脚都难。可现在呢?宽敞的步行道上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,不少店铺都挂出了"清仓甩卖"的牌子。走进商场,导购员比顾客还多,她们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,看到有人经过才会勉强抬起头来招呼一声。

更让我惊讶的是工业园区的变化。上周拜访一位在开发区工作的朋友时,发现他们园区里好几栋厂房都空置着。朋友告诉我,他们厂里工人数量比疫情前少了将近三分之一。"现在招工难啊,"他叹着气说,"年轻人都不愿意进厂,有点本事的都往大城市跑了。"

展开剩余86%

这种"人去楼空"的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。春节回老家时,我发现村里又少了好几户人家。隔壁王婶告诉我,她儿子一家去年也搬到省城去了。"现在村里就剩下我们这些老骨头了,"王婶苦笑着说,"年轻人谁还愿意留在农村种地啊?"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我跟几位做区域经济研究的朋友聊了聊,又查阅了不少资料,发现背后主要有5个关键原因:

01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

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变革已经到来,记得去年我去广东某工业园区考察时,亲眼见证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:一家曾经拥有250名工人的电子厂,如今只剩下不到100人在工作。走进车间,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机械臂在有条不紊地作业,它们不知疲倦地重复着精准的动作,完全取代了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工序。

工厂负责人告诉我:"这些机器人不仅工作效率高,而且几乎不会出错,24小时连轴转也不喊累。"说实话,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机器,我不禁为那些失去工作的工人们感到揪心。虽然从企业角度来说,自动化生产确实能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,但对于依赖工厂就业的小城镇居民来说,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趋势正在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蔓延。我认识的一位在县城电子厂工作了十几年的张师傅,去年突然失业了。他苦笑着对我说:"以前总觉得机器人离我们很遥远,没想到这么快就抢走了我们的饭碗。"像张师傅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,他们大多年过四十,除了流水线上的技能外没有其他特长,一旦失业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。这种结构性失业正在掏空三四线城市的产业根基,迫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,去大城市寻找新的机会。

02 中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

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浪潮。走在这些城市的大街上,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曾经熙熙攘攘的商业街现在门可罗雀,热闹的商场里顾客寥寥。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——我们的社会正在快速变老。根据最新统计数据,到2024年末,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3.1亿大关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专家预测到2035年,这个数字将飙升至4亿以上。与此同时,年轻一代的人数却在持续萎缩:90后仅有1.75亿,00后更是减少到1.45亿。

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。我曾在北方一个小城的公园里遇到几位退休老人,他们告诉我:"现在出门就是买个菜,其他时间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看电视,研究研究菜谱。"这种生活方式在老年群体中相当普遍。与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不同,老人们外出逛街购物的频率明显降低。他们更享受居家的宁静,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冷清。

03 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消费

记得疫情前,每到周末,人们总爱约上三五好友,先去商场血拼一番,再到餐馆大快朵颐。那种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,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回忆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。现在,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买到心仪的商品,点点手机就有外卖送上门来。这种便利性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足不出户。

我采访过一位在县城经营服装店十余年的老板王女士,她无奈地说:"以前顾客试衣服能试半天,现在连门都不进了。"确实,电商平台不仅商品种类丰富,价格也更具竞争力,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。这种转变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显而易见的:街边的实体店铺一家接一家地关门大吉,而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小餐馆,转型做外卖后反而生意兴隆。

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正在重塑我们的城市景观。走在街上,你会发现曾经热闹的商圈现在门庭冷落,而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却成了最忙碌的人群。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商业形态的更替,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。

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。商业活力的衰退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数据,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区的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。曾经作为社交场所的商场和餐馆,现在变成了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个图标。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正在被虚拟互动所取代。

04 各地资源分配的不均衡

每次回老家,听到最多的就是谁家孩子又去大城市发展了。张家的儿子在上海当程序员,李家的女儿在深圳做外贸,王家的孩子在杭州搞电商......这些故事背后,是一个个家庭对更好生活的向往。

大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,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和资源。优质的医疗条件、顶尖的教育资源、丰富的就业机会,这些都是小城市难以企及的。我表姐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,硬是在北京租了间地下室,每天通勤三小时上班。问她值不值得,她说:"为了孩子,再苦也值得。"

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。我去年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,发现留在县城的同学寥寥无几。班主任感慨地说:"咱们班60个人,现在留在县城的不到10个。"更让人忧心的是,这种人口流失还在持续加剧。很多农村的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被迫合并,乡镇医院留不住好医生,连菜市场的小贩都在抱怨生意难做。面对这样的现状,我们不禁要问:这些小城市的未来在哪里?或许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,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,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05 年轻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深刻变革

相信现在许多中年人,能深切感受到这一代年轻人与我们那个年代有多么不同。记得有一次,我试图劝说00后的侄儿多出去走走,他却反问我:"现在谁还整天往外跑啊?在家躺着刷剧打游戏不香吗?"这句话让我哑口无言。仔细想想也是,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更喜欢宅在家里。他们通过手机就能完成社交、娱乐、购物等几乎所有需求,出门反而成了一件麻烦事。

我的另一个侄女小美就是个典型例子。这个22岁的姑娘可以整个周末都窝在房间里,一边追剧一边和网友联机打游戏。问她为什么不出去逛逛,她给出的理由很实在:"出门要化妆换衣服,坐车要花钱,吃饭要排队,玩累了还得自己回来,多累啊!"这种想法在年轻人中相当普遍。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游戏皮肤、视频会员这些虚拟消费上,而不是像我们年轻时那样,把大把时间花在逛街、聚餐这些实体社交活动上。

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三四线城市的商业街越来越冷清,很多店铺都难以为继。我老家县城的步行街,曾经是年轻人聚集的热闹场所,现在却门可罗雀。开服装店的王阿姨无奈地说:"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在网上买衣服,也不愿意来实体店试穿。"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种"宅文化"正在改变年轻人的就业观念。很多年轻人宁愿做自由职业或者在家接单,也不愿意去本地企业上班,这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人才流失。

每次走在老家空荡荡的街道上,看着那些关门的店铺,我的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惆怅。这些城市就像迟暮的老人,正在慢慢失去往日的活力。但转念一想,也许这正是时代发展的代价。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:"不是我不明白,这世界变化快。"

总的来说,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,也是参与者。或许有一天,当区域发展更加均衡时,这些"失血"的城市能够重新焕发生机。到那时,漂泊在外的游子们,也许就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,不再为了生计而远走他乡。这,或许是我们共同的期待。

发布于:上海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格鲁竞技首选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